大愛照護服務集團

長照故事
2022.12.26
兼顧工作和生活品質,在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取得平衡
兼顧工作和生活品質,在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取得平衡

媽媽已85歲,幾年前中風,後來行動不便,近幾年有點憂鬱、失智,需有人隨侍在側。她一直住在哥哥家,狀況都還穩定,不過去年哥哥、嫂嫂開始想送她去安養院,覺得有專業醫療照護,會比外籍看護跟在身旁好。可是媽媽很排斥,跟我哭訴哥哥、嫂嫂不要她,像要被趕出家門,她活到這麼老只想落葉歸根,不想孤伶伶地死在外面。

 

我聽了很難過,也不知該怎麼辦。一方面是我跟先生的家沒辦法接媽媽同住,再方面不知怎麼跟哥哥、嫂嫂溝通,兄弟姊妹對安養院持不同意見。所有人都覺得媽媽住在哥哥家20幾年,這個環境媽媽最習慣也舒適,事實是哥哥、嫂嫂似乎已沒辦法負荷,怎能苛求他們,但媽媽又該怎麼辦?

 

 

在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(簡稱家總)接觸的案例中,這樣兩難的狀況很多。全台約有76萬失智、失能和身心障礙者家庭,老人就佔了50萬。其中兩成老人屬於重度,八成則是輕中度。輕中度住在家裡還可以,重度在照顧品質、專業度和對家人的負擔上,就產生滿大的壓力,例如需要24小時看護、或需要插三管的狀態。

 

至於是否已達到重度,可在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(ADLs)(點這裡查看) 裡查到參考標準,對日後的照護安排可有客觀衡量。另一個重要的衡量不只是媽媽的意願,家裡每個人的期待和權益都該列入考慮。像兄弟姊妹每個人的人生,含工作和生活品質都要兼顧,在照顧者和被照顧者之間取得平衡。

 

 

備齊照顧資訊與知識再溝通

兄弟姊妹有時會因照顧父母發生衝突,是因為討論前沒做功課,缺乏資訊和知識去溝通,到最後很容易變成只是誰該照顧的問題。建議可從盤點以下兩件事做起:

 

1.政府長照資源有哪些可以用得到?家裡可以有哪些選擇?

除了自家人和外籍看護,現在已有一些長照機構可協助,像衛生福利部有 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 (點這裡查看),可從中尋找住家周邊的居家服務、日間照護中心或家庭托顧。也可致電所屬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,進一步確認媽媽的失能程度,及政府提供的補助和照顧。

 

2.有多少金錢可運用?

先看外部資源,政府有哪些相關補助?像居家服務,政府目前可補助到七成。再看看父母的資源,是否有退休俸?或有哪些資產可安排利用。最後是看兄弟姊妹各自可負擔的經濟條件?這樣在照護支出上就可具體計算出來。

 

 

以同理心和感謝開啟手足對話

在確認媽媽的失能狀況,搜尋地理資訊系統、研究可利用資源後,再跟哥哥、嫂嫂與其他手足開啟對話。這樣做能讓哥哥了解,你不是只來插一句話,或來幫他做決定,而是也在認真思考、努力尋求外部資源,跟他一起面對問題,我覺得這樣的共同感很重要。

 

另一個讓手足產生爭執的來源是分工,我們常建議對話過程中,不要一直想著公平,因為每個兄弟姊妹狀況不一樣。我們看到能做得比較好的家庭,都是能體諒彼此狀況的手足,像經濟狀況,有些人能出比較多的錢,有些人不能但可出力,能體貼和同理反而比較重要,如果可以,不要執著在公不公平的議題上,能做的反而是拉近對照顧品質的期待,大家至少可以把話說出來,彼此討論。大家不習慣把話說出來,或學著聽別人說話,或不知道怎麼協調彼此的差異。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現在有「家庭照顧協議」的服務,協助家庭成員盤點資源、開啟家庭裡的對話等。(免付費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:0800-507272)

 

 

建議從兩方面著手,紓解媽媽內心的不安。

1.漸進式地讓媽媽接觸專業服務

像從每天幾小時的居家服務開始,很多接觸過居家服務的人說,受過訓練的人到家裡為父母服務,就是跟家人不一樣,手腳動作俐落輕巧,自己跟長輩都不會受傷,老人家也覺得很舒服。

 

慢慢的也可以帶媽媽去社區日照中心看看,從參加單一場次活動開始,逐漸增加場次時間。有些老人家去了很喜歡,因為那裡可以交朋友,許多活動都在幫助他們延緩老化。等媽媽慢慢熟悉外面的環境和活動後,可再邀她去24小時的住宿型機構看看。現在許多機構的資訊都公開透明,甚至可以有專業人員來家裡拜訪,現在很多日照中心和安養院愈做愈好。媽媽和其他手足會排斥,多半來自於不了解,多出去走走看看,有機會降低心中的焦慮,可以有不同的選擇。

 

2.持續跟媽媽表達愛意

東方人不善表達情感,不會把愛說出口,對長期照顧媽媽的哥哥、嫂嫂要表示感謝,對媽媽也一樣,透過言語和動作,讓她感受到你們的愛。對老人家要慢慢說明,沒辦法一次就說清楚。建議慢慢讓她理解,為何這樣的安排是最好的,哥哥、嫂嫂又有哪些困難或極限。重要的是讓媽媽知道,無論如何你們都一樣愛她,不會捨棄她不管。

 

 

易老而照顧的新思維

有位瑞典長照學者曾說:「我希望兒女永遠是兒女,不會變成我的護士。我跟兒女在一起,可以一起聽音樂、聊心事、做任何快樂的事,但不是讓他們為我把屎把尿。」這是老人觀念的翻轉,瑞典在1940年代前還是三代同堂的國家,後來社會有很大的轉變,變成易老而照顧,也就是不是由自己親力照顧父母,而是交由專業人士幫忙,使照護專業化,父母子女之間維持美好的家庭親情。

 

這需要思想上的解放,不然孝道好像只有一種範本,就是非得自己照顧才算盡孝,其實不然,照顧久了,有時連情感都磨損殆盡,手足之間甚至因照顧壓力心生嫌隙。有些子女很能夠享受照顧父母的過程,那是很好的事;有些子女不然,或因各種因素無法兼顧,此時可尋求專業協助,讓雙方保有良好生活品質。

本文節錄自: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73832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關於大愛
課程/活動
社群分享
回首頁
Copyright ©2021 大愛照護服務集團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 by 心詠設計實驗所 HeartTalk Desig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