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話說「民以食為天」,吃東西可謂人生大事。除了進食外,每日喝水、吞口水等加起來,一般人每天吞嚥達600次以上。但對於老化或吞嚥障礙患者來說,不但吞嚥次數將大幅減少,更是費心費力,甚至還會出現流口水、嗆到等表現。因此,若能透過持續有效的吞嚥訓練,將有助於增進吞嚥能力,並恢復日常起居。
其實,每一次安全且完整的吞嚥,就是一次復健訓練,因此關鍵在於如何「安全」且「完整」。一般來說,吞嚥治療將採取正確的姿勢,並搭配液體增稠劑以確保訓練物的可控性。
吞嚥時,務必要「坐起」,避免躺著,才能達到安全的第一步。對於無法坐起來的患者,至少確保身體仰起60度以上,並以枕頭墊起肩膀來保持頭部前傾。此姿勢能透過重力讓食物進入咽喉與食道,頸部前傾也能幫助保護呼吸道,避免嗆咳,讓吞嚥更順利。
進食或餵食時,要把食物放置在舌頭中央,進一步還能用湯匙壓一下舌頭,這將有助於刺激其口腔感覺,來進行接下來的完整吞嚥動作。
進行吞嚥訓練,需要特別注意食物材質符合以下特性:
簡單來說,無論是固體食物或液體,掌握「稠化」,就能達到上述要求。
至於每一口的份量,則可以3-5ml(約一茶匙),再視情況調整;每餐的份量,則建議控制在45分鐘內能吃完或喝完的量,以小量多餐,達到目標食量或飲水量。
對於吞嚥障礙患者,鼻胃管只是短暫輔助,並非從此如影隨行。每一次安全且完整的吞嚥,都可以是一次復健訓練,可望早日擺脫鼻胃管,恢復一般日常生活。
以上,我們探討了吞嚥「姿勢」與食物「材質」的相關重點。接下來中,我們來聊聊家人應該注意的「提醒輔助」與「患者安全」。
在幫助患者進食時,可透過以下方式的提醒,幫助其吞嚥,並減少吸入嗆咳的風險:
無論是正在練習吞嚥,還是已經進入進入小量飲食階段,患者都需要比從前花更多的注意力在進食上。因此,進食中確保用餐環境的安靜,可有效促進吞嚥並防止吸入嗆咳,尤其當患者進行吞嚥動作時,更應避免交談及動作的干擾分心。
一般人每1-2分鐘會自然吞嚥一次,以清空口腔與咽喉分泌物。但吞嚥障礙患者的口腔及咽喉感覺較不敏感,且反射速度慢,容易有過多唾液殘留,口腔癌與咽喉癌患者也容易唾液不足而口乾。因此在進食前應拿棉棒吸收多餘唾液,並用棉棒沾水清潔、濕潤口腔後,再開始飲食。在進食後,更需要將口腔中的食物殘渣清乾淨,避免殘餘食物滑入呼吸道,或者在口腔中滋生細菌引發肺炎。
如患者在進食後會出現咳嗽、說話有痰音等現象,代表仍有食物渣或口水殘留在咽喉部,這在吞嚥訓練的過程中是很常出現的狀況。因此,每一次吞嚥後,可請患者輕輕咳嗽後再空吞嚥數次,如口腔太乾無法空吞,可先飲用3-5ml增稠後的液體(如調配「凝好吞」的水),清除咽喉部的食物殘渣,以確保下次吞嚥時的良好狀態。
「民以食為天」,吞嚥更可謂人生大事。若能透過持續有效的吞嚥訓練,讓每一次安全且完整的吞嚥都變成一次復健訓練,將可望增進患者吞嚥能力、並早日恢復日常起居。